刘秘书 > 心得 >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

时间: 新华 心得

写心得要注重细节,尽可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剖析和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这里给大家分享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篇1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900字

一句教育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小学语文听课心得内容如下。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900字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没想到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有的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扣人心弦的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二、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我们是能办到的。

三、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

几位教师由教学的主宰、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个性化地学习。

四、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

这些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式,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这些课教育学生做真人。

这些课能关注学生的生活,教育学生做真人。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篇2

昨天,我参加__工作室组织的小学作文公开课活动,聆听不同年级、不同老师的课,收获良多。

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我们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平日乡间生活的点滴,深入孩子的心灵深处。老师们在教学时,让学生一边观看PPT,一边听老师的启发式的语言,勾起了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乡间生活的热情。

我们的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教育孩子们留心乡村生活的每个角落,正确的引导,留下他们真正的童年生活和体会,各位老师的讲课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专家和教师们的点评,更是使我受益匪浅,

活动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要说真话,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还作文教学一个“真”字。要写出真情实感,老师们的习作课,选题用心,很有意义,所以在引导学生说真话表真情方面卓有成效。

要想让学生写得好,教师更要准备好。乡土资源很多很广,但要学生写好,教师更要了解,什么是最贴近孩子们生活的?比如: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见的多是河水中的鱼虾,田间的青蛙,山上的鸟雀,林中的知了,而不是北方的高粱地。合理整合,多方位收集素材显得格外重要。

听了他们的课,我觉得我更应该多读书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多么重要呀,牧主任最后总结时说我们要让学生“加强积累,读写结合”我觉得我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更应该有深厚的积累。都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如果我能用诗一般的语言去描绘乡间的美好,能出口成章,就能引领学生在广阔的田野里奔跑。对比我自己的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说,面对学生的困惑时我也可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我想,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像专家他们那样有更丰富的知识。在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文学作品,和学生一起静静地看课外书。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篇3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在《秋日私语》的乐曲声中播放秋天的画面,并谈话导入。

(二)巩固字词,感知全文

1、出示课件,巩固字词,我将它们按必须的规律、特点排列为三行。

如:第一行出示生字:凉爽。让学生用心记住易错字“爽”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2、教师范读全文,让学生听后找找每个自然段作者是用哪一句话写出了他对秋雨的印象?并用横线画下来。抽生汇报。

(三)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由于第二自然段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颜色,是课文“浓重的一笔”,因此我将着力点放在了学习第二自然段,层层推进指导学生的读。

如:理解中心词“五彩缤纷”。先请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描述颜色的词语找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多媒体把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之后追问…。。(这样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进行潜力培养,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赏析美句,重点指导。学生先自己练读喜欢的句子。之后抽生个别读,相机指导

3、学习第三段

4、学习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五彩缤纷丰收

11、秋天的雨香甜好闻

(钥匙)传递信息欢乐

听课评析

这堂课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反映了课文的主要资料,脉络清楚,丰收和快乐两个词语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篇4

我阅读了《小学语文教师》六月刊的《“随文练笔”研究专辑》,让我在作文练笔教学这一块中顿感明朗,读着读着,时而倍有同感,时而像被指引导航,时而灵感顿生,让我对“随文练笔”教学有了更宽广的了解,更系统的认识。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因为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学生的习作色彩,学生负担少,因而在课堂中是颇受师生欢迎的一项习作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随文练笔设计的随意性,练笔的时机、方法、难易度把握不当等,往往导致训练低效甚至无效。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策略,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而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本人就学习前人的经验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找准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整理及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其实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能够潜心会文,何愁天涯无芳草呢?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一册《草虫的村落》,课文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巧设练笔的空间。如,“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在这深情的对视中,作为与丈夫阔别多时的妻子的你,会与丈夫倾诉些什么呢?又如,“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对这庞然大物投以好奇的目光。它们友好地交流着,好像攀谈得很投机似的。”如果你是蜥蜴,看着这群好奇的小甲虫们,你会如何向它们讲述外面的大千世界呢?它们会向你提出那些新奇有趣的问题?在这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那奇异的想象得到驰骋,加上受到作者文中童心童语的感染,有了作者笔下草虫的世界这个大环境的渲染,学生练笔的情感被激发了,必然又产生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当然学生的语言也得到了有质量的训练。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插入文本“空白”填补,让孩子们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直接进入了角色,融入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感情融为一体,这样的练笔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孩子们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这样的练笔带动的是孩子们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引发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也能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第九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模拟被压在废墟底下的阿曼达在死神面前如何鼓励同学与死神搏斗,争取时间最后获救的情景,让学生从身心参与中感受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丰富了阿曼达的勇敢坚强的形象。又如人教版第十一册《老人与海鸥》一文中,“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态和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老人生前视海鸥如亲人,从他十年如一日般坚持给海鸥喂食中,从他对海鸥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呼唤中,可见他对海鸥的一片深情,然而海鸥们十多天找不到这位与它们相依相随十多年的老人,它们心中是多么的焦急、忧虑啊!当它们眼前出现老人的遗像时,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它们当时可能说些什么呢?当海鸥们意识到人们要把遗像带走,它们要与老人永别了,“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再一次“大声鸣叫着”,它们多么希望再多看老人一眼,希望遗像能多留一会,它们的大声鸣叫想对老人说什么?想对人们说什么?此情此景,海鸥们的伤痛、无奈、焦虑,千言万语让学生们流泻于笔下,人鸥情深的一幕便永远定格于学生的脑海中。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如果不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为此,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美梦可以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延续了故事的情节,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他们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结果遭到了一顿毒打,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扑灭了,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最终死去。”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语文的学习说白了,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所以,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但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的典型文章。因此,在学习本文后我马上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安排以及内容详略的处理方法上,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当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例如《穷人》一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描写的片段,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忐忑不安的心理。学习本段后,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例如早上睡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随文练笔”的切入点皆于文本中,我们要潜心会文,识于慧眼,找准落点,让我们的学生妙笔生花。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篇5

一本书便是一个世界。打开书,推开这个世界的门,便会发现其中的精彩与奥秘。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书本是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研究的成果和生活的体现,通过读书,来向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读书开阔人的视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的发展都是相互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

经常读书的人,一眼就能从人群中分辨出来。特别是在为人处世上也会显得从容、得体;经常读书的人,一般不会乱说话,言必有据,而每一个结论会通过合理的推导得出,而不是人云亦云,信口雌黄;

经常读书的人,他们有高智商,做事会思考,恰到好处地应对未知;

经常读书的人,他们能把无序而纷乱的世界理出头绪,抓住根本和要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学地拒绝盲目;

经常读书的人,他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很少犯错误。这些都是平时乏读书的人所欠缺的。

我希望能把乐读尚学的宗旨作为一项习惯保持下去,在单位中形成一种多读书,读好书,终身读书的氛围,让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也希望读书活动可以成为一个改变奶牛育种中心,改变我自己的新起点,可以让我们从中得到一分收获。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坚持阅读,在书海中倘佯;让我们善于读书,充实我们的知识;让我们让我们与书为友,常伴左右。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天天向上。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篇6

三年级作文教学是小学作文教学难点中的难点。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为了更好地进行作文教学,本学期我做了以下的尝试:踏踏实实地立足于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领悟其内涵,突破形式的约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围绕教材稳打稳扎地开展习作教学。

一、立足文本,以阅读教学为基础,读写结合,习得写作方法。

三年级学生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应首先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习作方法从哪里来?实验教材注意内容的整合,每个单元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单元的习作也是紧扣专题设计的。所以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立足教材,扎扎实实地组织阅读教学。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课文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以上问题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习作教学的根本前提。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到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心里才会有一笔清楚的账:“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怎样写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

因此,进入三年级以后,每次学习课文,我都要抓住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做文章,精心设计,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精妙的表达方法。不仅注重课堂小练笔,更注意把学课文与教习作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方法。比如这一学期第二组课文讲的都是名人故事,习作要求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重点了解了文中事件的过程,知道作者为什么写那件事,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习作时他们才知道要写值得写的事,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动笔写。

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忌讳讲解语言、文学及写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避“超标”的嫌疑,觉得只要课程标准中没有的,我们都不应该讲。但实践证明,在合适的时机,很多东西只要我们引导得当,不术语化,学生是完全接受得了的。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些知识也是学生必须逐渐掌握的。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专家精心选编的经典篇章,犹如一座散发着光芒的巨大宝藏,有许多好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完全可以不避嫌疑,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并用来帮助自己写好作文。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习作方法就是作文的“规”和“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方法,写起作文来才会游刃有余。

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习作内容从“不自由”到“自由”。

实验教材在习作编排上,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内容上的限制很少,习作内容宽泛。但同时带来一个弊端:三年级学生刚刚学写作文,习作方法掌握得少,取舍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在自由确定习作内容的情况下通过一次练习就达到单元习作训练的目标。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我突破教材,对一些单元的习作内容进行拆分,由规定统一内容“不自由”地写,到习得方法之后“自由”地写。

第一组的习作内容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课余生活太丰富了,到底写什么?该怎么写呢?刚开始我认为学生肯定很多东西可写,于是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己喜欢什么课余生活就写什么,学生开始写作时,我作了一翻指导后就让学生自由写,有一位学生写了十分钟,才写了几个字:我的课余生活是钓鱼,一有空我就会和爸爸一起去钓鱼。我巡视了一周回来再看他的时候,他也还是那几个字。

我觉得好奇,如果是自己经历过的肯定有话可写,没可能十分钟过去了,也还是那几个字。于是,我低声问他:“你钓过鱼吗?”他说:“没有。”我说:“没有钓过鱼,你写钓鱼干什么?”除了他,还有几个同学都是凭空想像来写的,都是写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

我想到这个“自由”有点不可取,于是我重新做了调整,缩小习作范围,要求学生统一以“有趣的课间活动”为题,写一写自己课间活动时最喜欢的游戏,帮助学生找到了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这一下学生有话可说,知道该怎么写了。作文评改后我又布置大家周末做一次家务劳动,以“劳动”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方法之后,再来进行第三次作文:课余时间我们除了做游戏、参加劳动,还有哪些喜欢的活动或印象深刻的事?请你写一写。

习作内容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不仅让学生更快地学会了表达,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多次练笔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习作训练,能够更好地达到习作教学上的学段目标。小学语文教学随笔。

又如在教学第五组习作“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时,我发现这一专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果让学生自由地决定习作内容,学生虽然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但受年龄及阅历的限制,根本无从下笔,结果作文变成了摘抄资料,失去了习作的价值。

因此我把习作内容缩小到极小的范围,让学生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这两个节日,学生相对来说是比较熟悉的,而且中秋过刚过了不久。在这种情况下,习作内容虽然变得不自由了,但由于降低了习作难度,学生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他们也由此发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浸透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值得继承和传扬的!

三、走进生活,亲身实践,让习作素材变得更加鲜活。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素材从生活中来。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习作素材,培养一颗细腻、善感的心。在教学第六组习作“风景优美的地方”时,我让学生和自己的父母利用周六、日的时间走进我们美丽的家乡,走进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很多学生都亲自去看了增城广场、增城公园、派潭的白水仙瀑、正果的湖心岛……把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真实地写出来,虽然谈不上什么文采,但让读者看了,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收获。又如在教学第四组的观察日记时,我让学生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先走进生活,观察自己想观察的、感兴趣的东西。

有的学生利用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的机会,去亲近大自然,观察了蜗牛;有的学生观察了小蚂蚁;有的观察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有个学生这样描写自己观察到的小蚂蚁:小蚂蚁真有趣,小小的身体也分成了三部分,头上还有两根有趣的“胡子”。大部分学生都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写具体。

四、想象作文,自由习作的“天堂”。

在教想象作文时,不少教师爱向学生强调“合理地想象”。什么叫合理的想象?三年级小学生的想象是很丰富甚至是离奇的。当然这“离奇”是站在成人的角度来看的,对于孩子而言,只要是他们想得到,一切想象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以“合理地想象”为枷锁,禁锢学生的思维,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

三年级教材中有不少想象性作文,如第七组的“编写童话故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地大胆想象,比一比谁的想象最奇特,谁的想象作文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老师的激励打开了学生思想的大门,想象王国变得更加绚丽,异彩纷呈。不像以前那样,总是写什么龟兔赛跑呀、比本领一些旧的童话,这次有的学生写小猪生病了,小兔子过生日等新的内容的童话。

训练学生获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凑效的,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的的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今天语文课上的教学内容是练习2的口语交际——采访。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过采访,但自己应该没有经历和实践过。我先让学生读题目,提取有效信息。学生知道了采访的四个注意点: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要确定好采访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要得体

4、要把采访的内容记下来

在安排学生现场练习采访之前,我临时想到自己昨天出去听课后接受的采访,于是把过程描述出来跟学生分享。学生很是欢迎,目光灼灼地盯着我,摆出听故事(看好戏)的样子。我先说,有一位领导通知我,要我接受一个采访。学生立刻“哦”了一声,插嘴说“这是确定采访对象”。

我接着说自己不知道说什么,而领导叫我随便说。学生困惑了,这是没有采访提纲啊!然后采访就开始了,一个工作人员举着话筒对着我,另一个工作人员扛着摄像机对着我。学生明白,这是要把采访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差点就没有然后了,我说我们三人大眼瞪小眼地看着,谁也不开口。学生笑了,知道还是没有列好采访提纲的问题。

我小心翼翼地问他们,你们是要问我什么呀?摄像工作人员这才抛出一个问题:“就说说你听课的感想吧!”我于是从上午听的课开始说起,才说了一句“我今天上午听了三节课……”摄像工作人员打断我:“直接说听了下午的课的感想吧!”对此,学生直接叫起来:“没礼貌!”上午上课的是我们乡村小学的普通教师,而下午上课的是专家,原来他们采访的目的是想了解专家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传达情况。学生对照采访的四个注意点,对我接受采访的过程品头论足,很是感兴趣。虽然因为插了这么一曲,使课堂现场采访的时间缩短了,但我觉得学生的收获并没有缩短。学生对采访的认识更直接,更生动。

教学练习1的口语交际——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我也是这样做的。我先示范介绍,不读参考书和《课课通》上的资料,而是把自己暑假去湖南张家界玩所了解到的有关苗族的知识分享给学生:讲了苗族人是蚩尤的后代,所以他们不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讲了他们怎样欢迎宾客,除了敬献美酒和歌舞,还需要客人的对歌;讲了他们怎样过自己的节日,讲了苗族女子漂亮丰富的银饰和神秘可怕的养蛊放蛊的传说。再配上当时所拍的图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赞叹不已,对苗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轮到学生自己介绍某个民族时,也不由自主地用到了自己旅游中的见闻,介绍得多姿多彩,个性鲜明。

教师将自己的阅历当做独特的教学资源来使用,我觉得更有情趣,更能吸引学生,也能生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篇7

今天我校英语教师齐聚一堂,为提高我校英语的教学水平,特别请六年级的韩小颖教师作了分析,这次分析是我的收获不少,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这些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英语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要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习惯,这些都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只是靠说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字母教学是学英语的关键,他就像是汉字的偏旁部首,学好了字母就打好了书写的好基础,象韩老师讲的字母教学法就很实用而且学生也能抓住规律又特别的感兴趣,学起来就比较容易些,还有句型的训练,以一变多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又可以让学生比较在不同的时刻应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练起来轻松学起来简单。

兴趣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我们不仅要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还要向学生呈现自己的渊博知识,这样学生会敬仰老师,进而跟着老师学。让学生体验到学英语的快乐和用途。

我感觉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事情还很多,经过分析之后找出了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也确定了应该努力的方向,我一定要好好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篇8

11月25日圣诞节,在这样美好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赣榆区四校教研联合体”的第四次活动。天气虽冷,但我的心却暖暖的,因为我收获满满。

一直以来对于作文课的教学比较头疼,总觉得指导的细一点吧,学生写得差不多,不指导吧,差一点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分寸难以把握。上午听了两节作文指导课,对作文指导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先说说海头二小石勇老师执教《一次的实验》一课,这是一堂趣味性及科学性极强的作文课,课上石老师为学生搭建一个有趣的实验平台,让学生有话说,乐于说,感受作文的乐趣。

我个人认为石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

1、以实验为载体,激发兴趣。教师在做实验时,学生们带着好奇心,聚精会神的看着,生怕一眨眼错过一样。学生们能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兴趣盎然。

2、引导学生观察在实验前石老师用“友情提醒”给孩子明确了观察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做实验的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经过这么一提醒,学生就能有目的的观察了,从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石老师还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另一节是青口三小的李航华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习作7》,李老师幽默风趣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老师以打油诗的故事开头,最后以自己的一首打油诗结尾。记得诗的最后一句是“文章不厌百回改”,就这一句给教师们无限的思考,改,怎么改?怎么教孩子学会改?才是重要的的。

活动的最后,王继聚校长作了总结,他的一句话让我对语文的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说:“没有思维的语文是没有生命的。”是啊,每一节生动精彩的课,不都是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啊!

小学语文随笔心得体会篇9

一、作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维护一条健全的教学链条——四课链条

这四课是认真备课、扎实上课、及时的课后反思、不断听课。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先说认真备课。一要细;如何引入课题,在环节的设计与衔接处该用什么的话,学生回答的很离谱了怎么样去评价……在写教案时甚至要将你要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写下来。二要钻研;千万别小瞧知识的简单,许多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一个词一个字一个数字中,老师只有真正的思考了,才不会被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所牵绊。

小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5篇小学教师学习心得体会5篇再说扎实上课。课堂的随机性和限时性要求必须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如果课还剩下小尾巴怎么办?如果剩余两三分钟你要做什么?如果课上光组织教学,还怎么追求效率?教与练在课堂上该如何安排?……一系列的问题,说实话,开始甚至到现在我还是处理不好。所以,课堂就是一座熔炉,教师需要置身其中被一遍遍的熔炼。

接下来说教学反思。为什么我课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几个同学回应?原来是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为什么那么美的古诗学生就是读不出味道?噢,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解只会令学生厌烦,要有声音有画面有想像。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就是不按你的思路走?原来是引导无方无度……这都是在反思都需要反思。教育的契机存在于细节中,平时孩子的一句话一次举手投足都值得我们去反思,更何况我们的课?

不断听课。多听课无疑是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老教师们的教学经验与教育技巧,新教师们精彩纷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师父曹老师的课大气磅礴,幽默生动;周老师的课情真意切,润物无声;刘老师的课精雕细琢、美在其中……

反思汲取了教训,听课收获了经验,自然会在以后的备课中得到提高,课自然就能上好。所以说这是一条良好的教学链条,哪一个环节维护不好,就会导致教学失衡。只有坚守教学的主阵地,才叫真正地实践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二、做一个有心的人——三心人,爱心、耐心、恒心。

爱心。教师的工作,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千差万别的生命,多少颗敏感的心灵。因此,很多教育专家呼吁,教育的手段千差万别,但唯有爱,才是最永恒的旋律!但是我们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把爱丢失,面对各方面表现不尽人意的学生,老师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不满、气愤、呵斥。然而我们不在意的训斥会折断多少正欲起飞的翅膀。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不要把我们的儿童看成是能够顽强克服困难的英雄。深受全国教师尊敬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是传播爱的楷模。当他把一个平时几乎从未发言、但在老师的关爱下开口说话的孩子轻轻抱起的时候,孩子在一霎那间溢出的幸福的眼泪曾让多少为人师者扪心自问。公开课上,为了让讲台下的孩子看清黑板下面的字,于老师轻轻蹲下身去板书,黑板前,只留给一个白发苍苍的头。一代教育大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如何关爱学生作出了最好的诠释。爱,不是挂在口头上的,要让它流动到指尖,摸一摸那个回答错问题的孩子的头;抱一抱那个犯了错吓哭了得孩子;它将最终内化为一种人格的魅力——学生希望亲近你。耐心。孩子是健忘的,一件事情你说上十几遍,还是有人记不住;孩子是顽皮的,同样的错误会在同一天内犯了又犯;孩子是天真的,你告诉他一件事情,会招来一火车的“为什么”;孩子是脆弱的,他需要你不只一次的去帮助他……这些都要求我们有一颗耐心。面对屡教不改得孩子,面对不停问为什么的孩子,面对十分钟写不了三个字的孩子,面对每天都要留下来谈话的孩子,我们只有不厌其烦。所谓谆谆教诲大概就这个意思吧。

恒心。无论你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策略,实施什么样的方法,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这是教育事业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所决定的。我曾经对一个学生进行过跟踪观察,就是将他每天或隔天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对他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因为他是一个特别懒的孩子,不愿意写,课堂注意力也不太集中,讲话。不过我发现他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是不错的,还会经常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就坚持了一学期(二年级上学期),当成教育日记写下来,效果很好,因为我对他的关注是持续的,不断地鼓励也让他从课上找到自信。学期末听课坚持半个小时没有问题。下学期,我就想,没有必要再跟踪了吧,事情很多也有种偷懒的心理。结果,开学后没出一个月,老毛病就犯了,还得继续跟踪。这件事给我的启示很大,对于孩子的教育,需要恒心,一学期、一学年、甚至几年都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要不怎么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三、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中提出了“终身学习”这个响亮的口号,但是在我们教师的意识中却绝对不能只是口号,而是要踏踏实实,有张有弛的做好计划,付诸行动的。

我们的教师个人发展档案上有这样几个小的方面:板书(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多媒体教学等,这就是教师的基本功。试问几句,在黑板上写上几个字,然后自信的对同学们说:看,漂不漂亮,你敢吗?孩子发达的形象思维要求你随手画出一座大山,一匹马、一只猫、一座大房子,你能吗?现代教育方式要求你在教学中自然的融入各种媒体技术,你行吗?……很惭愧,我还不能,上学时,书法绘画之类的课一律没开,怎么办?补吧。每天中午练字的时间跟着同学们一块儿练字、课间的时候跟着孩子学个简笔画、最好自己动手多做课件,不要完全依赖于下载……不管怎样,教师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

学习了才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足,思考了才发现其实经验就藏在平时一个个教学活动的细节中。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当自己真正深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当中之后,才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功夫在课外”。要不断读书,不断进取。就在去年学校的书香少年评选中,我统计孩子们的读书书目和数量,有一个小女孩儿叫张沛霖,她妈妈把她的读过的书写在了两张16开的纸上,我数了数将近一百本,中间有几种杂志。一个二年级的孩子啊,说真的,真是吓一跳,当时我就想,如果自己在不读书不学习的话,没几年就教不了他们了。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学无止境”做了教师,对这些话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读书的厚度决定他人生的高度。对一名教师来讲,读书更是我们的职业要求。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值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一名年轻教师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窦桂梅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以真情奉献杏坛,以课堂享受生命,以读书强健精神,以写作锤炼思想!”高山不移,流水不止。每天迎着太阳,走向三尺讲台,我知道不论等待的是什么,我都只能是风雨兼程,无怨无悔。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之召唤,更是对一份责任的承担,对一份良心的承诺!

103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