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秘书 > 写作助手 > 心得范文 >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

时间: 李金 心得范文

《第二十条》讲述了检察官韩明人到中年,本想努力赶上职业生涯的末班车进入市院工作,不料卷入一分歧巨大的案件,而与此同时他的家里也面临着相似考验的故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通用15篇)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1】

电影《第二十条》讲述了检察官韩明人在中年时期所经历的挑战与考验。他本想努力赶上职业生涯的末班车,进入市院工作,然而却意外卷入了一起分歧巨大的案件。与此同时,他的家庭也面临着类似的考验,使得他不得不在职业与家庭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

这部影片通过展现主人公韩明人的生活和职业中的挑战,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韩明人的故事反映了许多中年人在职业生涯和家庭责任之间所经历的内心挣扎。他努力工作,渴望在职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家庭中扮演好丈夫和父亲的角色。然而,当他被卷入一场巨大的案件时,他不得不面对职业道德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这使得他的内心备受折磨。

影片通过韩明人的故事,深刻地探讨了现代社会中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冲突与平衡。观众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现代人在职业道路上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在家庭中所面临的挑战。同时,影片也表现了韩明人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以及他为了家庭和职业所做出的牺牲与努力。

整体而言,电影《第二十条》通过韩明人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现代社会中所经历的挑战与磨炼。影片以其真实而深刻的情感描绘,引发了观众对于职业与家庭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气。这部影片无疑是一部值得深入品味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职业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与生活的深刻反思。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2】

影片《第二十条》,讲述了王永强为给女儿治病,找村霸刘文经借了高利贷。因为还不上钱,刘文经多次凌辱王永强妻子,悲愤的王永强在与其厮打中,看到刘文经要从车里拿刀,于是回屋拿剪刀扎了刘文经27下,导致其医治无效死亡。对王永强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还是正当防卫,是摆在检察官面前的一道难题。

检察官韩明通过梳理既往判决和司法惯例发现:“2014年周显平案;2015年贾云珂案;2016年何峰案;2017年曹爱玲案等等,统统认定为故意伤害罪。由于大量的判例在前,使得基层检察官不敢“亮剑”,如是就出现了韩明用案发视频对公交司机耐心讲解哪一段是见义勇为、哪一段是犯罪中止、哪一段是防卫过当、哪一段是故意伤害的一幕。但这与社会大众最为朴素的公平正义感之间形成较大落差,造成广泛的社会舆论关注。

当韩明亲眼目睹公交司机为了满足女儿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在最后一次上访途中因车祸身亡,郝秀萍饱含绝望的泪水拒绝韩明伸出的手,以跳楼来为丈夫讨公道,韩明终于明白,为了唤醒沉睡的.《刑法》第二十条,总要有人站出来作出改变,哪怕这种改变的过程充满艰难。韩明转变传统观念,开始真正地对《刑法》第二十条的立法本意、法律的价值展开追索和思考,不再拘泥于抽象的法条,开始关注鲜活的案件当事人,不再纠结于既往的判决和司法惯例,而开始反思追问什么才是“正确的事”,从老百姓对公平正义最朴素的期待出发,去思考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公平正义,最终打破惯例,大胆作出了王永强属于正当防卫,对其不予起诉的决定。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通过王永强的案例来唤醒沉睡的《刑法》第二十条,从而切实保障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正当防卫权,提高违法犯罪行为的成本,降低公民维护自身、他人、社会公众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出手”责任,让法律赋予的公平正义得以彰显。《第二十条》是普法课,鼓励人民见义勇为,法律就是最大的底气。更是意义深远的法理课,告诫司法人员要回归案件本质,始终以“如我在诉”的状态办好每一起案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3】

电影《第二十条》讲述了一位检察官韩明人的故事,他已经到了中年,本想努力赶上职业生涯的末班车,进入市院工作。然而,他却意外卷入了一宗分歧巨大的案件,与此同时,他的家庭也面临着相似的考验。这部电影深刻地描绘了一个人在职业与家庭之间的挣扎,以及在道德困境中的抉择。

韩明人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检察官,他一直努力工作,希望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当他卷入一宗分歧巨大的案件时,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艰难的境地。这个案件不仅需要他运用法律知识和职业技能,还需要他去思考道德和正义的问题。他不得不在法律的边缘和道德的深渊中寻找平衡,这让他倍感压力和挣扎。

与此同时,韩明人的家庭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他的工作压力和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让他陷入了内心的纠结。他不知道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他感到困惑和疲惫。在家庭问题上,他面临着与案件中相似的道德抉择,这让他的内心备受折磨。

电影通过韩明人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现代人在职业与家庭之间的挣扎。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电影通过展现韩明人在职业和家庭之间的挣扎,让观众反思了现代社会中的普遍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于职业伦理和家庭关系的思考。

总的来说,《第二十条》是一部富有深度和思考的电影,它通过一个检察官的故事,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职业和家庭困境。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挣扎和煎熬,也能够从中得到启示,思考自己在职业和家庭之间的取舍和抉择。这部电影在情感和思想上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部值得观看和思考的好电影。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4】

电影《第二十条》以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命名,故事原型都来源于社会中发生的真实案件,看完电影,作为检察工作人员,我不禁深思:法律是什么?公平正义是什么?

其实影片中给了我们答案,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公平正义就是回应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韩明检察官说:“刑法里的56681字都是在诉说公平正义。”但公平正义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要真正让法律条文里的公平正义落到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中,需要需要我们始终坚持追求真相,秉持公平正义,能动履职、发挥检察情怀。

案件对司法人员而言可能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却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未来、他们的`家庭都与我们的决定息息相关。作为司法工作人员,我们应当对每个案件做到“如我在诉”,将这种办案理念铭记于心,并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不能只在案件之中做观影者、观察者,更要把自己代入进去做亲历者。不仅要在系统中结案,更要在老百姓的心里结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最朴素的情感期待,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5】

电影《第二十条》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向观众展现了一位检察官韩明人在职业与家庭之间的挣扎。影片通过展示韩明人在中年时期所面临的职业和家庭困境,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电影中,韩明人是一位怀着追求公正和正义理想的检察官。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赶上职业生涯的末班车,进入市院工作,以实现自己的职业抱负。然而,他的理想却在一场分歧巨大的案件中受到挑战。这个案件不仅让他陷入了困境,还让他不得不面对职业道德与个人利益之间的抉择。韩明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煎熬,他不断思考着自己作为一名检察官应该如何行事,如何在利益与正义之间取舍。

与此同时,韩明人的家庭也面临着相似的考验。他的家庭在经济、情感和道德层面上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因他的职业困境而陷入了困惑和痛苦之中。韩明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面对职业上的挑战,还需要在家庭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他不得不在职业与家庭之间寻求平衡,努力维系着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电影通过展现韩明人在职业和家庭中的挣扎,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面临着类似的抉择和挑战,他们不得不在职业发展和家庭责任之间寻求平衡,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电影通过展现这样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电影《第二十条》通过展现韩明人在职业和家庭中的挣扎,向观众展现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影片通过深刻的人物刻画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让观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现实题材影片,值得观众们细细品味和思考。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6】

春节期间带家人一起看了张艺谋执导的一部法制题材电影——《第二十条》。片名取自《刑法》第20条规定。

不得不吐槽下,在我老家这里看电影太贵了,离家附近只有一家影院,晚上场的大都要60元左右,只有上午场九点多的比较便宜,但孩子们又起不来。只好忍痛带他们看一场了。好在我还挺喜欢这部电影的,觉得超值,要不然还不如在家里看电视剧或者老电影。

喜欢理由之一:影片的演员既熟悉又陌生

主演是雷佳音(饰演韩明检察官)和马丽(韩明的妻子),”前夫哥”雷佳音从一开始的“怂包”变成“正义的化身”,马丽一如继往地喜感十足,大部分笑点都是她贡献出来的。配角也是很多老戏骨,比如说范伟,演一个村霸,人狠话不多,一个眼神都可以让人胆战心惊。

影片里面的演员很多是《狂飙》和《漫长的季节》原班人马,特别多是《狂飙》里的,当演员一个个出场时,有种很熟悉的感觉,这是不是电视剧《狂飙》拍成电影了?

但看下去,又和以前的不一样,反派变正派,正派变反派了,高叶演的黑社会大嫂变成了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检察官吕玲玲,张译演的为民除害的安欣警官变成了自己孩子霸凌别人还振振有词的学生家长。

喜欢理由之二:案件来源于现实又不同现实

影片以《第二十条》为名,是因为《刑法》的第二十条,讲述了正当防卫的内容。电影情节有三条案件线:王永强故意伤害致死案,张贵生公交车见义勇为案,韩雨辰制止校园霸凌。其中叙述最多的王永强案来源于2018年的“昆山龙哥反杀案”。

当天夜里,于海明骑自行车下班回家,与身材魁梧浑身纹身的黑社会“龙哥”的宝马车子发生剐蹭。龙哥冲回车里,拿出一柄砍刀向于海明挥去。于海明趁砍刀落地的空隙,夺过砍刀,看准反击,龙哥不治身亡。后经过法院审查,一致认为于海明是正当防卫,无罪释放。

电影中王永强拿刀捅人,是因为自己的残障妻子郝秀萍(赵丽颖饰演)长期遭到村霸凌辱和威胁,忍无可忍拿刀捅死村霸。郝秀萍在遭遇不公投诉无门时选择以命抵命,跳楼自尽。

王永强案比现实中“昆山龙哥反杀案”更有悲剧性和感染力,赵丽颖瘦弱的身躯、绝望的眼神凸显了女性在现实中的困境,正如检察官吕玲玲说的:“为什么郝秀萍要去跳楼啊?是她的绝望!是她对法治的绝望,是她对公平的绝望,是对我们的绝望,如果我们不能够让这个母亲重燃希望,我们有什么资格穿上这身衣服?”

喜欢理由之三:嬉笑怒骂外表之下又有严肃内核

在一般人看来,“现实主义题材”和“喜剧”往往对立,但在张艺谋这部电影中,很多严肃沉重的话题讨论都换成了诙谐幽默的台词,上一秒让人捧腹大笑,下一秒让人潸然泪下。这让人想到罗翔老师上课说的“粪坑案”。有一女子将想要侵犯自己的歹徒连踩三脚,把他踩入粪坑,最终导致他冻死。罗翔老师抛出了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这到底属于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

有人认为踩第一脚算正当防卫,后面的属于防卫过当。可罗翔老师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说持上述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带有“上帝视角”,是事后诸葛亮。如果他是那个女子,他会踩第四脚。

因为没人知道,如果男子从粪坑爬上来后,是否会对女子做进一步的侵犯。如果这都不算正当防卫,还有什么算正当防卫?

罗翔老师他总能用他专业的立场,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法律知识。这个案例和《第二十条》电影中出现的案例异曲同工,在喜剧的外壳下蕴含严肃的法律知识。

如何区分“互殴”“正当防卫”“防卫过当”、别人打我该不该还手、见义勇为时如何保护好自己等都是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影片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看到法律背后的人性以及人们对公平公正的追求。法律不再是冰冷的一条条法律条文,而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

喜欢理由之四:影片中引发的”正当防卫”话题很有社会价值

影片最后韩明检察官(雷佳音饰演)的演讲把影片带入高潮:“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影片结局郝秀萍跳楼后,原来不愿作证的证人愿意作证了,找不到的证据找到了,案子一个个破了,所有坏人都得到应有的惩罚,所有好人的正义得到伸张。

当然这是电影的处理,有理想的成分,春节期间放映,考虑到老百姓心理,以大团圆结局收尾。然而现实的真实的情况往往更为复杂。现实中“法”与“不法”,“坏人”与“好人”如何评判,谁来评判?很多时候坏人与好人不那么容易区分。

电影给你提供上帝视角,让你更好判断谁对谁错(“法”与“不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现实中司法人员所能掌握的信息有限,很难判断。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只能”疑罪从无”。

韩明检察官说:“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然而这不仅是犯罪嫌疑人的人生,那也是被害人的人生。

尽管现实中司法人员执法仍是困难重重,但电影《第二十条》引发的关于”正当防卫”的讨论和思考让我们对法律更有敬畏之心,也让人对社会事件更加关注,更加容易感同身受。正如鲁迅所说:“今日若我冷眼旁观,他日祸临己身,则无人为我呐喊。”

罗翔在《圆圈正义》中说:“我们人类不断地在追求一个完美的圆。但是我们现实中,永远画不出一个完美的圆。画不出完美的圆,不代表圆这个概念不存在,因为它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公平与正义,是我们心中“完美的圆”,我们不能当旁观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画出。电影《第二十条》在春节期间放映,也彰显了我们国家法律在“正当防卫”方面维护公平公正的决心和勇气。春节档电影看什么,首推这部。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7】

正当防卫,是贯穿电影《第二十条》叙事始终的关键词。韩明的儿子看到有同学被霸凌,勇敢伸出了援手;公交车司机张贵生看到女乘客被男子欺负,激愤下将男子砸伤……电影以现实题材、小人物视角为切口,通过艺术的形式讲述了法条背后的公理人情。

影片三个案件折射的种种问题,其严肃性、沉重性不言而喻。因而,在叙事风格和人物塑造上,张艺谋大胆采用轻喜剧和黑色幽默的方式,塑造了人到中年的韩明在工作上的圆滑逢迎;对儿子“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循循劝导;对妻子出于爱和“惧内”的善意谎言。工作上他是没有棱角、善于察言观色的小小挂职检察官,生活中他是和稀泥的高手,影片中这些带有喜感的桥段,不是单纯为了迎合喜剧氛围而削弱沉重主题的手段,它是一种高明的艺术铺垫。韩明的唯诺真实展现了一个中年男人的负重前行,这种既视感是直抵观众心灵的。影片在塑造以韩明为核心的基层检察官群像时,突破了惯有的'仰视视角,韩明这一检察官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接地气,在家里,他要面对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工作时,他坚守司法正义公平和职业操守;查案时,在面临突破司法判例时也有内心争斗,在作为主办检察官下决心对王永强案不起诉时,他以血脉贲张的一大段慷慨陈述,维护法律的公平正义。整部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都紧密围绕“法理情”来展开,以清晰的层次感赋予人物丰满的塑造,也使人物实现了真实的艺术升华。

一部《第二十条》,胜过几千篇专业普法文章。作为检察干警,我们要时刻牢记“检察办案,办的是别人的人生”,执法司法人员的人生信条就是要回应公平正义,要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中让正义得以伸张,恶行得到惩处,让人民群众在沉重和无奈中看到希望,在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提出更高需求时有所回应、积极回应、能动回应。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8】

今天春节档的影片很多,我看了四部,都很好看,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片名来自《刑法》第20条规定,影片聚焦于相关案件中情与法的困境,取材都是大家身边关心的事。影片通过展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让观众从中了解法律的意义。

影片总共讲述了三个事件,主线事件是韩明和吕玲玲处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的过程。该案件的被告是为了给女儿治病而借高利贷的王永强,面对恶霸般的债主反复欺辱自己的妻子,自己也恶霸被当狗一样用链子锁起来,忍无可忍的他扑倒恶霸,与之扭打在一起。恶霸威胁要回车取刀砍死他,恐惧之下他拿起剪刀反抗,不慎将恶霸捅死。参照之前全国办过的很多类似的案件,多数执法人认为王永强是故意伤害,应该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检察官吕玲玲则认为王永强是正当防卫,应该予以免责。

影片的另一个穿插的事件是韩明的儿子韩雨辰看见同学被校园霸凌,见义勇为帮助受害同学,反倒被霸凌者父亲告了要被拘留,父母低三下四想要与人和解。等到他被小混混毒打时,他已经不敢还手了。因为他不能确定,如果他还了手会不会又给家里惹来麻烦。

影片的第三个事件是韩明办理的一个案件,公交车司机张贵生看到女乘客被流氓骚扰挺身而出,反被围殴。在围殴的过程中因反击不法侵害致人颅骨骨折。张贵生的反击行为被拆分成几个阶段来审视看待,韩明说一开始是见义勇为,后来变成互殴,最后变成故意伤害。张贵生被判坐牢,一家人都无法咽下这个苦果,女儿鼓励他要上诉讨要一个公道,在上诉过程中,张贵生被卡车撞死。

检察官韩明上学时因为看到师妹被人欺负出手相救,揍了那人一顿,结果被分配到一个小县城。如今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在阻止张贵生上访一案中,得到领导肯定,得以在市检察院挂职,在上司面前点头哈腰,就想早早转正。不料卷入分歧较大的王永强的案件,面对固执己见的检察官吕玲玲,韩明从开始的不解、退缩到最终和她一起顶住压力,将嫌疑人的故意伤害扭转为正当防卫,还人民以公平、公正。

在影片的观看过程中,案件的讲述会让人感到很憋屈,憋屈的原因在于,是非观念被混淆,正义感发生动摇。韩雨辰以一敌四见义勇为却被定性为打人者;公交司机见义勇为最后却锒铛入狱;王永强被反复折磨、欺辱,面临重大人身安全,勇敢反抗却被定为故意伤害。是不是谁伤得重谁就有理,谁能闹谁就有理?谁能还他们公平正义呢?

影片中韩明的儿子对爸爸说:

“我就制止了个霸凌,这事儿怎么就成这样了?”

韩明说:“法律没错”。

儿子再问:“那谁有错?”

韩明无言以对。

“爸,你说,如果我以后再遇到这种校园霸凌的事情的话,我还要不要去见义勇为呢?”

韩明说:“当然要。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有代价,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张贵生的女儿也质问韩明,她的父亲有罪吗?法律对她父亲的判决,公平吗?如果你在公交车上,你会怎么办?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这些人明明是在做好事,却得不到公平的审判。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遇见不平之事不敢拔刀相助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为什么受欺压的弱者长期选择忍辱偷生?是人心变冷了?还是被法治伤了心?我想是因为吕玲玲说的那句“为什么郝秀萍要跳楼啊?是她的绝望,是她对法治的绝望,对公平的绝望,对我们的绝望。”

影片主要讲的是法律的公平与正义,那么法律的公平与正义怎么还之于民众呢?我想影片主要告诉我们这几点:

首先,法律条文的制定。法律是国法,但不应该是冰冷的条文,应该从天下苍生的切身利益出发,从黎民百姓的生死安危出发,符合天理,符合人情,扬善惩恶。影片中说:“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我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老百姓最朴素的感情期待不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

其次,执法者对法律的解读与实施。检察官吕玲玲说:“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法律条文是冷静客观的,但人不是。执法者的一个举动,影响着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人生走向与定义。当法理与人情相悖的时候,执法者该如何抉择?“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条河流;一次错误的裁决,污染的是整个水源。”执法者很重要,要保持初心,要正确解读法律条文,要不计代价的去寻求事情的真相,还受害者一个公平公正。

当吕玲玲与韩明在争论王永强这个案子到底应该怎么办。韩明举了很多的案例,原来都是定义故意伤害的啊。是的,原来是这么办的,现在就仍然要这样办吗?原来这么办就一定对吗?我们有没有回到法律的本质来理解法条的实质内涵。“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影片最后通过韩明一行人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对王永强有利的证据,定为正当防卫,无罪释放。我想现实中还有很多个“王永强”“张贵生”“韩雨辰”,但是“韩明”和“吕玲玲”却不多,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初心,相信法律,敬畏法律,还事实一个真相。路见不平,该出手时就出手,正义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

希望好人越来越多,坏人越来越少,社会越来越安定和谐,国家繁荣昌盛。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9】

电影作为文艺作品,文以载道,应该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表达老百姓的心声。毫无疑问,在这个层面讲,《第二十条》完全做到了。这部电影所阐释的公平正义的司法精神,激发了广大老百姓内心深处的共鸣。

导演张艺谋借由王永强“正当防卫”这个案件,通过检察官的所言所行,充分彰显了公平正义的内核与外延,让观众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法律的力度与温度,同时我认为这部电影也是对检察官这一职业展现最为全面立体的.影视作品。检察官韩明不仅仅是一个专业的法律人、检察官,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比如在处理儿子道歉这件事上,他虽然是检察官,但也要在“权力的游戏”中示弱低头;再比如面对结案日期的临近,上级领导的关注,他也有很多无奈和压力。他就像我们身边无数普普通通的检察官一样,面临这些现实的困境,他也会挣扎,他也会犹豫,他也有私心,但最后他坚定了理想与信念,扛起了责任与担当,也找回了为民执法、公平正义的初心。

俗话说:人情大不过国法,国法压不住天理,天理不外乎人情,这三者本身就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应该相信正义和勇气的力量,作出无愧于良心的决定,用真正的公平正义去回应每一个老百姓的诉求、去回应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10】

春节档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讲的是检察院公诉人员,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揭露真相,勇于质疑以往判例,追求公平正义的故事!

故事围绕一条主线,两条辅线的脉络并行不悖地推进,将整个故事逐步推向高潮!主线是一对聋哑夫妇,妻子被屡次强奸,全家被村霸长期欺凌,最后丈夫因恼怒恐惧而在反抗中误杀了对方,这一行为属于正当防卫,防卫过当还是故意杀人?进而引发双方当事人和检察院之间是否起诉,怎么定罪量刑的博弈!两条辅线都是与主线类似的案例,结局都是正当防卫而被惩罚或判刑。第一条辅线是主人公三年前经手的案子,作为公交车司机的当事人,女乘客遭到坏人猥亵,他挺身而出与坏人扭打过程中失手把对方打成重伤,最后公交司机因故意伤害而被判三年。见义勇为而被判刑,出狱后公交司机深感冤屈,一直在上访路上讨要公平!第二条辅线是主人公儿子,因制止校园欺凌而打伤校霸被逼道歉的经历…

记得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一次犯罪不过是污染了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却污染了水源”。法律与时俱进,法治细节不断完善,才能让公平和正义得到最大的保障!致敬法治路上的先驱们!

电影名字呼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年修正第二章犯罪第二十条,摘录如下: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每日六问,见证成长,今天你微笑了吗?你坚持了吗?你读书了吗?你锻炼了吗?你写作了吗?你完成学习任务了吗?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11】

一开始看这个影名不太理解,后面看了介绍才知道取名于《刑法》第二十条(关于正当防卫的条款),这个电影是得到最高检影视部门的支持(包括指导、题材等),后面最高检也发了两篇支持文章。出于自身职业的原因,某个深夜去看了一下(现在的电影票是真的贵)。

看到是老谋子导演的就想起他另外一个类似题材的作品《秋菊打官司》,这个影视作品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现在回头来说说这一部《第二十条》,老实说故事情节没什么值得点评的,很多安排都比较可以刻意,笑点很尬。只是电影所要表达的社会现象(司法实际),值得关注。正当防卫条款我愿称之为《刑法》的沉睡条款,要激活它太难了,这一点也了从影片中一个小情节体现出来“检察官在对话中列举了本院近些年承办的类似案情的定性”,不是定故意伤害,就是故意伤害致死,最好的一个是防卫过当。也就是说这类存在互殴情节的案件如果有一方受伤了,那么基本上就会转化为故意伤害罪。这个司法实践的惯性力量,要打破甚至扭转过来太难。

而这样的一条沉睡条款,为什么在今天被激活被关注,我想这和这几年的几个公众关注度极高的正当防卫案件有关:著名的昆山反杀案、丽江退伍女兵反杀入室伤人案、于欢刺死辱母改判案等。这几个案件一经报道就受到公众极大的关注,并取得较好的三个效果。

法无需向不法让步!这是最朴素的民众刑法价值观,在司法实践中要剔除“谁受伤谁有理、谁会哭谁有理、谁弱势谁有理”的和稀泥式的执法。(题外话:说到这个我就想起《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条第一款“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我在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看到责任判定时引用了这一款我就知道你被“安”了个次责,典型的“你有保险你无理”。

最后想解释一个电影场景:(朋友询问)影片最后的听证是什么程序,还可以直播是真的吗?答:这个听证程序不是必须的,一般是案件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案件处理结果存在较大争议或是社会影响度大的情况下检察院依职权或是依申请作出召开听证的决定,听证公开是原则也可以去旁听,至于网络直播可以在检察听证网上观看。

作为一枚小律师认为:发生了刑事案件你能遇到一个正直的、公正的主办人员比所有的事情都重要,也是极为幸运的事情(但太难了),司法机器运行中的最大障碍来自于惯性(以往这类案件本院都是这样处理的,你确定要改?你确定要标新立异?那置我们何地?)

说一个秘密:大多正当防卫案件的成立源于或是说启动于律师的“较真”。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12】

在观看《第二十条》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行百里者半九十,半的是什么?

半的是一地鸡毛的生活和工作之间的两难吗?面对儿子纯洁的正义观、妻子的不理解、真实的中年困境,韩明对工作和生活表现出的虚以委蛇似乎让人不耻,但你我何尝不是?谁在被生活毒打后还能始终保持理性平和的态度呢?

半的是狂热的感性与冷静的理性之间的平衡吗?面对犯罪嫌疑人家属的悲惨遭遇、被害人的恶劣行径、证人的推脱阻挠,吕玲玲的感情用事似乎让人不解,但你我何尝不是?法律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法律人要在理性与感性之间寻找平衡不是一句简单的'话,而是夜以继日的坚持。

半的是挑战过往判例、对抗固化观念的勇气吗?面对前辈们的办案经验、查找出的生效判决,韩明的迟疑和退缩似乎让人失望,但你我何尝不是?勇敢是美好的品质,但身处风口浪尖时,选择勇敢绝非易事。

半的是对抗不公反被质疑、付出代价的困惑吗?面对岌岌可危的借读生涯、奔波劳累的父母,韩雨辰从见义勇为到不敢反抗让人痛心,这是我们法律人乃至社会的悲哀。

半的是朴素的情感期待对法律规定的质疑吗?面对张贵生公交车上勇于救人却被判处刑罚时,女儿丫丫的质疑;面对村霸欺侮绝望反抗的丈夫遭遇牢狱之灾时,郝秀萍的质疑;面对儿子被打而丈夫用法律规定解释即使报警也不符合立案规定时,李茂娟的质疑;哪一个都会让我们哑口无言。

如果说法治社会的构建、公平正义的实现是我们的百里目标,那我们司法人员绝不能做半九十者。我们要用初心来抵挡生活的重压,要用使命来面对群众朴素的情感期待,要用勇敢来履职尽责担当作为,要用坚持来平衡感性与理性,要用勇气来坚守良知底线,要用执着来追求公平正义。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13】

感谢电影《第二十条》提供了一个让外界了解检察工作艰辛的平台。也给了我们检察人一个契机去思考,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如何把握“三个善于”办好每一个案件,去实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从韩雨辰反校园霸凌见义勇为,到张贵生公交车见义勇为反被起诉,再到王永强反抗恶霸欺凌奋起反抗,从轻到重的三个案件被电影用《刑法》第二十条层层递进地相串联,向观众呈现出我们检察人习以为常的讨论案情、释法说理、公开听证等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公平正义”究竟是怎样得到维护的。

“法律的意义应该是让坏人的代价犯错的成本更大,而不是寒了见义勇为者的心。”守护法律的我们本身与那些平凡而普通的案件当事人一样,都是有感情、有温度的人。“法律的权威,来自于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我们有责任在办理每一件案件的过程中多想一点、多做一步,办好每一个案子,守护好更多人的人生。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14】

“天底下哪条法律说,杀人不偿命?”答案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二十条”背后是朴素的正义观,体现检察机关坚守法治之魂——“法不能向不法低头!”

近日,电影《第二十条》深深震撼人心,久久难平。影片通过张贵生、王永强等人的遭遇,呈现社会中普通群众“见义勇为”后被定罪入狱的冤案。临走前,奋力为他们争取公道的检察官吕玲玲质问自己:“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啊!如果我们不能够让绝望的受害者重燃希望,我们有什么资格穿上这身检察官制服?”她的指责令人深思……

公交车司机张贵生目睹女乘客遭遇侮辱后毅然挺身而出却惨遭围殴,而他在反击中使施暴者受伤,结果被以“故意伤人罪”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出狱后的他一次次不甘地赴京上访,而在冰冷僵硬的法条面前,张贵生正义的呐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

他的冤枉背后是我国法律体系的严重缺失,倔强套用法律条文导致冤假错案此起彼伏,法律也因此沦为毫无人情温度的逻辑。

高中生韩雨辰见义勇为正面对峙校园霸凌却因使施暴者受伤要被拘留,父母为了息事宁人低三下四想与对方和解。而当他被小混混群殴时,那个阳光、勇敢、正义的他已经不敢还手了……只因他不能确定:如果他还手了会不会给家惹上麻烦。

他的犹豫背后是让人憋屈的原因——是非观念被混淆,动摇的正义感。

陪伴着聋哑妻女的王永强,他的眼里有着治好女儿的一丝希冀,他以此为信念而活着、忍受着村霸刘文经日复一日的折磨。而当刘文经侵犯他的妻子后,他红着眼望着妻子噙满泪水的眼眶,听着妻子接近崩溃的哭诉“我活不下去了!”,他不再隐忍,他为了这个家奋力与刘文经殴斗却导致其不医而死。本可构成正当防卫,却面临故意伤人罪的定罪和入狱。

图片检察官吕玲玲却不以为然,她坚信着王永强的证词,为着本就艰辛度日王永强一家的圆满,为着社会的公平正义,她不遗余力为他争取公道:她一直在等,等证物,等法律能还他们一个公道!检察官韩明带着吕玲玲的信念,顶住重重阻力,追根溯源王永强案件真相,只为守护公平正义的底线。在最后的听证会上,他穿着最朴素的制服,愤然呐喊: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

“法律的权威来自哪里?来自老百姓最朴素的情感期待!”

“公平正义,对老百姓是多么重要!”

“我认为王永强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正当防卫。”

他们用掷地有声的声音质疑着社会与人性的偏见与谬误,用饱含深情的凝视传递着法律的公正与温度;他们为承继天道正义,为天下苍生请命;他们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他们那稀缺和脆弱的勇气背后是为了还王永强清白,是为了还王永强一家一个清白的人生啊!可这哪里是案子,这本就是别人的人生呀!案子的背后是别人的人生,它关系着是非、公道和人心。

什么是法律?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是为了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用真正的公平正义去回应每一个老百姓的诉求,去回应他们的情感,去回应他们最朴素的期待。法律的背后是生命,是公道,是整个社会的心声;法律的背后是社会的的进步,当社会经历了人性的拷问,才足以为后来者提供更公平更正义的对待,而法律也在不断完善,回报世人一个更加光明的世界。

可想:

张贵生,是来不及的第二十条;

王永强,是来得及的第二十条;

韩雨辰,是未来勇敢的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背后是公平正义,是无数检察官和人民对美好社会的期许,他们的背后亦是法律……

观看第二十条影片学习心得【篇15】

正在热映的张艺谋新作《第二十条》,是一部在喜剧外衣下聚焦“正当防卫”,揭示现实之痛,激活沉睡法条,让人含着泪去笑,在笑泪交织中深刻思考。

影片以鲜活的现实题材故事为底色,以小人物的视角作为切口,展示了刑法第二十条背后的公理人情,传递着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价值期待,看后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中,张艺谋导演将一个关于公平正义的宏大命题放进一地鸡毛的生活场景中,让观众看到属于平凡人的英雄主义——那是做正确的事,却不甘不愿、咬紧牙关付出硬生生的代价,让一点点微弱却倔强的公平正义之光不被生活的细水长流浇灭的故事。

影片由发生在到上级检察院挂职检察官韩明(雷佳音饰)身上的三个故事串联而成。三个故事为三条叙事线,贴近百姓生活,涉及到黑恶势力、乡村恶霸、校园霸凌、未成年人违法、见义勇为、正当防卫、故意伤害、诚实守信、高利贷、残疾人弱势群体等多方面社会敏感话题。

主线故事是以韩明、吕玲玲(高叶饰)两个检察官提起公诉前的调查为线索展开的。

老实巴交的村民王永强(潘斌龙饰)为了给女儿治病,向村霸刘文经借了高利贷,这一次借贷就是这个家所有噩梦的开始。因为还不上钱,王永强被刘文经这个恶霸像狗一样拴在自己家的门口,而此时就在他家里,有听力障碍的妻子郝秀萍(赵丽颖饰)正在被刘文经强暴。

郝秀萍头发凌乱,满脸伤痕,衣衫破碎,但因不会说话,就连反抗都是无声的。施暴之后的刘文经告诉王永强,以后我还会再来,每来一次,就抵200元的高利贷。此时的夫妻二人生不如死,人格尊严被人践踏在脚底反复摩擦蹂躏!

王永强在长时间受到虐待和侮辱的绝望中,与刘文经发生了肢体冲突。当刘文经准备进入车内取刀扬言要杀掉王永强的时候,让王永强心中充满了恐惧。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他迅速拿起一把剪刀刺向刘文经,试图阻止他拿刀。这一行为导致刘文经造成村霸刘文经重伤抢救无效身亡。王永强被捕入狱,郝秀萍带着女儿四处躲藏。

这个故事描写了几位检察官在处理这桩案件中,对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或是应作其他法律定性,展开一系列复杂调查,揭开了一个近年来颇有争议的社会话题领域。

一条辅线案件讲述的是检察官韩明特别富有正义感的儿子韩雨辰(刘耀文饰),为救被霸凌的同学,在与施暴者张科的打斗中把对方打成鼻骨骨折。而张科的爸爸是学校的教导张主任(张译饰)。为了儿子的前途,韩明两口子选择委曲求全,苦求儿子向对方道个歉,可是儿子坚决不答应,被警察传唤。

这起“见义勇为制止校园霸凌,反被判定要负治安管理处罚责任”。“法律没错,那谁有错?”这是《第二十条》校园霸凌案中最发人深省的一句台词。整个霸凌故事如同这句台词一样,让人看得如一块大石压在胸口,憋屈又恼火,有如鲠在喉的刺痛感。

图片

另一条辅线是韩明几年前办理的一起案子。公交车司机张贵生(杨皓宇饰)在看到女乘客被骚扰欺负时,挺身而出,与两名流氓搏斗。在打斗的过程中用器具砸到一个流氓的头上,以致颅骨骨折。张贵生的行为被拆分成几个阶段来审视,从开始的见义勇为,到后来变成互殴,最后定性为故意伤害。

张贵生不断地为自己申诉,最后不幸车祸而亡。张贵生的女儿在父亲去世后,伤心欲绝地问韩明:“我爸有罪吗?对他的判决公平吗?”这句话,让韩明哑口无言。张贵生的女儿相信法律,所以在父亲出狱后,一直鼓励他上访申诉。可是她的父亲为维护正义,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三个案件,每一个都让人愤怒又憋屈。路见不平,出手相助,却让自己摊上事,要么要年纪轻轻留下案底,要么因此坐牢。恶霸横行,弱者反抗却反过来要遭受牢狱之灾。

这三条叙事线上的主要角色都有一个共同点——处于社会阶层中的底层与弱势。他们遇到了现实里的不公道,在缺乏足够社会资源的条件下去抵抗更大的不公正,这种巨大的悬殊也决定了《第二十条》议题本身的现实性、严肃性,乃至一种悲剧性。张艺谋直面这个现实,用喜剧的形式来表达了这个严肃议题。

《第二十条》的命题是“什么是正当防卫”,背景是昆山反杀案、福州赵宇案和涞源反杀案等等几个现实中被划为重点参考的典型案例。影片有真实社会事件作创作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素材,强调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创作眼光。影片高度还原了现实中的办案检察官,他们也有工作压力和生活中的日常琐碎,人到中年升职的压力、孩子升学的压力,检察官也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这在电影中都以稍带诙谐的方式真实地予以呈现。

雷佳音饰演的韩明和马丽饰演的李茂娟夫妻承担了全部笑料。韩明和李茂娟的日常对话和家长里短争吵,用信息差来制造笑料,构成了一种喜剧效果。例如,韩明为避免妻子误解,将前女友兼现同事吕玲玲的来电姓名备注为“王铁军”,形成了姓名梗。又如,韩明、吕玲玲调查案件线索时,与小卖店店主夫妇上演了一段充满喜感的口角争斗。这种生活化的喜剧手法保证了《第二十条》本身的娱乐性,也续写着张艺谋向来坚持的观赏性。

喜剧是电影《第十二条》的保护色,但这部电影的底色,从来都是严肃的。喜的是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悲的是底层的人,仅仅是活着便拼尽了全力。电影中,用欢乐与悲惨的巨大反差,带来一个又一个反转,一次次用视觉冲击,给人一记又一记的心灵暴击。

而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画面,是赵丽颖所饰演的郝秀萍给的。电影用最短的篇幅,去刻画了他们一家人的悲哀,以及一个孤立无援的女人的悲哀。那样一个瘦瘦小小的身体,却长期遭受着肉体和心灵的双重摧残,为人妻为人母的身份令她不得不坚强,可最终却还是活不下去,绝望的选择了跳楼。

郝秀萍不会说话,却用堪比惊雷的音量,把底层的真相送达了每个人的心底——压垮弱者的最后一根稻草,不是苦难,而是绝望。当郝秀萍跳楼后,检察官吕玲玲红着眼眶对韩明说,郝秀萍为什么要去跳楼,是她的绝望,对法治,公平和他们的绝望,如果我们不能让这个母亲重燃希望,我们有什么资格穿这身衣服,我们办的不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啊。

电影在情与法的纠葛中,主人公检察官韩明动摇了原本坚持的法律精英主义,开始思考法律真正的意义,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法律,应该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让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

电影中,有许多精彩的台词,每一句话都是老百姓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特别打动人心:

“所有正确的事情都是有代价的,但不能因为有代价就不去做。”

“追求公平正义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个代价谁来承担?让老百姓吗?难道让他们用自己的命运,用整个家庭的命运,甚至几代人的命运去承担这个代价吗?”

“总有人要做一些看起来很蠢但是正确的事情。”

“如果正义都是一种罪,那么还会有人路见不平吗?”

“法律是是天理,是国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没有天理的国法,也不相信没有人情的天理。”

电影《第二十条》的意义在于,当我们遇见霸凌的时候,有人能冲上来制止;当我们遭遇不公的时候,不再被别人袖手旁观;当他人有危险的时候,我们有勇气施以援手;当我们有危险的时候,有底气正当防卫。

电影院里最后的掌声让我们见证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它深刻地激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法律的权威是什么?是人民的期望!”

106640